

第1页 / 共5页

第2页 / 共5页

第3页 / 共5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2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党课:从长征精神中体悟纪律威力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会员服务免费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概括长征精神时,其中一条是:顾全大局、严守纪律、紧密团结的精神。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和铭记这部伟大史诗中关于纪律严明的篇章。一、在长征历程中探究严守纪律的作用政治纪律一“跟着走”的方向标。邓小平同志的女儿毛毛曾好奇地问他:“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?”邓小平同志用了他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:“跟着走!”。跟着走,是跟着党中央的路线方针走。一个“跟”字,明确了跟的方向,是跟着中央的正确路线走,是跟着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走。听党指挥,怎么体现,体现在对上级命令的执行。这里说说瞿秋白,192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,曾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,是中共领袖之一,在党内很高的威望。长征前,瞿秋白并不知道中央决定突围转移的战略意图。直到出发前他才得知这一消息,他当即表示要和大部队一同前往,但是当时决定长征时是由中央“三人团”决定,中央决定瞿秋白同志留守在苏区开展游击战,瞿秋白最后服从了组织决定,后来在苏区开展游击战争,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,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不幸被敌人逮捕,英勇牺牲。组织纪律一“打不散”的粘合剂。长征是在党内“左”倾路线占统治地位,实行错误的军事方针,导致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,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关头被迫作出的抉择。1933年9月,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“围剿”。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,不顾敌强我弱实际,先是实行军事冒险主义,企图御于苏区之外:继而转为保守主义,与敌人进行阵地防御战,使红军损失惨重、根据地不断缩小。中华苏维埃政府首府江西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,红军死伤1万余人,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。红军在长征中之所以能杀出重围、征服千难万险,与大家视纪律高于生命的观念和严守纪律不含糊的态度密不可分。严守纪律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。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规范着红军的一言一行,啃树皮、煮皮带、吃白雪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,正是这种强大的组织纪律性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。尤其要提到的,是在百年党史中,有一次会议被评价为“挽救了党,挽救了红军,挽救了革命”。这就是长征途中,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一一遵义会议。1934年12月28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,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,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,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。1935年1月7日,红军占领遵义。1月15日至17日,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,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失败的经验教训,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,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,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,使广大官兵高度凝聚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。战场纪律一“少胜多”的动力源。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,到1936年10月胜利结束,历时两年,纵横15个省,爬过20多座山脉,走过600公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,渡过30多条河流,打过400多场战斗,总行程约2.5万里。曾经有人统计,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,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,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、4名官兵献出生命,日均行军达74里…这样的恶劣环境,没有严格的战场纪律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。提到长征途中严明的纪律,不得不说一个叫贺敏仁的,大家猜一下他是谁?(贺子珍的弟弟,毛泽东的小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