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第1页 / 共7页

第2页 / 共7页

第3页 / 共7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4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党课:从讲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会员服务免费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会讲故事、讲好故事十分重要,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、中国共产党的故事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、改革开放的故事,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。”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,延生了无数感人肺腑、令人动容、催人奋进的故事,它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意志、宗旨与情怀、担当与作为、勇气与定力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从学习和重温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。一、讲好中国共产党“百折不挠求真理”的故事,让我们一起品尝信仰的味道什么是信仰?从字面上看,“信”是“人”加“言”,就是说过的话:“仰”是“人”加“印”,就是人走过的足迹。因此,信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说的话加上走的路,代表着人的志向和追求。追溯历史,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天起,共产党人就走上了百折不挠求索真理的艰辛征途,他们的灵魂就被深深地贴上了信仰这个神圣的标签。故事一:墨汁的味道为何是甜的?1920年春夜,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破旧的柴屋里,有一个青年在奋笔疾书。母亲在屋外喊到:“红糖够不够,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?”儿子答道:“够甜,够甜的了”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,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,红糖一点儿也没有动。原来,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,他叫陈望道,翻译的册子叫《共产党宣言》。陈望道,终其一生都如其名“望道”一般,苦苦追寻着真理。墨汁为什么是甜的?因为墨汁中充满了真理和信仰的味道。在陈望道心中,探索真理是甜的,共产主义是甜的,为共产主义奋斗是甜的。因此,他为了心无旁骛地做好翻译,搬进柴房居住也不觉得苦,蘸着墨汁吃也尝不到苦。回望历史,就是像李大钊、翟秋白、陈望道等这样一群不畏艰辛求索真理的革命先辈,让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。故事二:富家子弟为何“自找苦吃”?在不少人的印象中,过去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都是穷苦出身,被压迫得过不下去了才去闹革命。事实并非如此,也有许多革命先辈出身地主、土豪家庭,他们本可以过上更优越的生活,但为了理想信念他们走上了“自找苦吃”的革命道路。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领袖彭湃,出身于广东海丰最大的地主家庭,家中有1500多名佃户,每年收入千余石(da)租子。海丰城的主要街道,大半条街都是他家的。可这个富家子弟关注的并不是万贯家财,而是民族存亡。1917年,21岁的彭湃去日本留学,在日本稻田大学图书馆读到了《共产党宣言》,触摸到了救国救民的真正良方。1921年,彭湃回国后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的信仰,从坚决革自己家庭的命开始。他当着1万多农民,把自己名下的田锲、铺约全部烧毁,并宣布与自己的出身决裂。彭湃后来加入共产党,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,建立了海丰、陆丰县苏维埃政府,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。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,年仅33岁。民主革命时期,彭湃被毛泽东称为“农民运动大王”、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。2009年9月10日,彭拜被评为“100位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暂无评论内容